- ·砭術之郄會穴的應用2010-06-07
- ·砭術之俞穴和募穴的應用2010-06-07
- ·砭術之原穴和絡穴的應用2010-06-07
- ·砭術之五輸穴的應用2010-06-07
- ·砭術之特定穴位的砭術應用2010-06-07
- ·砭術之穴位診斷2010-06-07
- ·砭術之常用腧穴2010-06-07
- ·腧穴在砭術中的應用2010-06-07
- ·四海與砭術應用2010-06-07
- ·氣街與砭術應用2010-06-07
- ·氣街、四海在砭術中的應用2010-06-07
- ·皮部與砭術診斷2009-12-03
- ·砭術之六經皮部與辯證論治2009-12-03
- ·經筋在砭術中的應用2009-11-18
- ·絡脈在砭術中的應用2009-12-03
- ·經脈在砭術中的應用2009-11-18
- ·經絡理論與砭術調理2010-04-13
- ·砭術之經絡辨證論治2010-04-13
- ·砭術之氣血同病辨證論治2010-04-16
- ·砭術之血病辨證論治2009-12-03
- ·砭術之氣病辨證論治2009-12-03
- ·砭術之氣血辨證論治2009-12-03
- ·砭術之肝病辨證論治2009-12-03
- ·砭術之膽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三焦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腎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膀胱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心包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小腸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脾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胃病辨證論治2010-02-22
- ·砭術之大腸病辨證論治2010-06-23
- ·砭術之肺病的辨證論治2010-06-23
- ·砭術的調理作用之平衡陰陽2010-06-23
- ·砭術的調理作用之扶正祛邪2010-06-17
- ·砭術的調理作用之疏通經絡2012-07-12
- ·砭術的調理作用之活血益氣2010-06-17
- ·砭術調理的作用2010-06-17
- ·砭術操作手法之擊法2012-07-12
- ·砭術操作手法之守法2012-07-12
- ·砭術操作手法之熨法2012-07-12
- ·砭術操作手法之撥法2010-06-13
- ·砭術操作手法之滾法2010-06-13
- ·砭術操作手法之劃法2010-06-13
- ·砭術操作手法之振法2010-06-10
- ·砭術操作手法之擦法2010-06-10
- ·砭術操作手法之叩法2010-06-10
- ·砭術操作手法之拍法2010-06-10
- ·砭術操作手法之刮法2010-06-10
- ·砭術操作手法之點法2010-06-09
郄穴具有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雙重作用。在診斷方面,許多急性或慢性病會在郄穴出現不同反應。如使用砭錐尖部在患者手厥陰心包經郄門穴點壓,出現疼痛,可知該患者有心痛、胸悶等不適。 ... [詳細內容]
俞穴和募穴均為臟腑、經脈之氣輸注、聚集的部位,二者脈氣相通。元?滑伯仁《難經本義?六十七難》曰:“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钡秤岷透鼓嫉闹髦巫饔糜指饔刑攸c。 ... [詳細內容]
原穴與絡穴配合治療同一證候的表里二經癥狀應用廣泛,砭術使用點壓或點刺等手法在原穴上進行治療,可以和內調外,宣上導下,通達一身之原氣,調節臟腑的各種機能,促使陰陽平衡。 ... [詳細內容]
五輸穴是指十二經脈的井、滎、輸、經、合五組穴位。五輸穴除治療局部病癥以外,對經脈循行遠端部位(頭面、軀干、內臟)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詳細內容]
特定穴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俞穴、募穴、下合穴、郄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共10類。這些特定穴位各有特殊的治療作用,是古代醫家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 ... [詳細內容]
穴位分布在人體頭面、頸項、軀干、四肢,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這些穴位在接受點壓時無明顯痛感,會有輕微酸脹感覺。但當機體發生病變時,某些腧穴在受到點壓時會疼痛較劇烈。 ... [詳細內容]
在這里我們說的常用腧穴是指在砭術中經常用到的作為體表標志或治療病癥要用到的穴位。 ... [詳細內容]
腧穴一般分布在十二正經及督任二脈循行之處,亦有經驗穴和奇穴為經外穴,也可包括耳穴和手部、足底的經驗穴。 ... [詳細內容]
四海的部位與氣街的劃分有相似之處?!鹅`樞?海論》篇以胃、沖脈、膻中、腦四個部位,分別稱為水谷之海、血海、氣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輸注的腧穴。 ... [詳細內容]
氣街部位有四,即頭、胸、腹、脛四氣街。具體部位是:頭氣街,聚于腦部;胸氣街,聚于胸前及背俞穴(肺俞、厥陰俞、心俞);腹氣街,聚于背俞(肝俞、脾俞、腎俞等)和腹部臍旁的沖脈交會穴(肓俞、關元等);脛氣街,聚于少腹的氣沖穴和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 ... [詳細內容]
氣街、四海主要說明全身經絡氣血在上下分部中還有內外之間的分段匯通關系。氣街與十二經的標部相通,匯合于四海,故“?!笔墙浗j氣血精神的最大集合體。 ... [詳細內容]
?。ㄒ唬┍樵\法 遍診即使用砭板的弓背在人體表皮順序刮壓,發現有結節、條索狀物等有形之病理產物,根據所屬皮部可確定六經病證。 遍診法在臨床癥狀不明顯,臟腑辨證不明確以及患者口述表達有困難時;或已有基本診斷,需進一步確定臟腑所屬病癥時使用。 ... [詳細內容]
?。ㄒ唬┢げ康母拍? 皮部,是皮膚按經絡所屬分區。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分布部位劃分為十二皮部。這是經絡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皮膚——絡脈——經脈——臟腑各層次的最外部位。 ... [詳細內容]
“筋”,《說文》解釋作“肉之力也”,意指能產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著于骨骼的部分。全身筋肉按經絡分布部位也分成手足三陰三陽,即十二經筋。經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和骨骼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像經脈那樣屬絡臟腑。手足三陽之筋都到頭目,手三陰之筋到胸膈,足三陰之筋到陰部。 ... [詳細內容]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分各分出一絡,再加軀干部的任脈絡(前身)、督脈絡(后身)及脾之大絡(側身),總為十五絡脈。四肢部的十二絡,主要溝通表里兩經,又有循行路線補充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干部三絡,分布于身前、身后、身側,起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與經別比較,特點是主外,各有一絡穴,有所主病癥。因此絡脈在砭術的調 ... [詳細內容]
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于臟腑,外部,分布于軀體。手三陰聯系胸;手足三陽聯系頭,因而有“頭為諸陽之會”說;足三陰則聯系腹及胸。陽經分布最廣,大致情況是陽明行于身前,少陽行于身側,太陽行于身后,在頭部也是如此。 ... [詳細內容]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源于醫療實踐,幾千年來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醫學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原意是“縱絲”,就是直行主線;絡則是網絡的意思?!鹅`樞?經脈》寫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边@里的“脈為 ... [詳細內容]
經絡辨證論治是以經絡學說為主要依據的辨證論治方法。主要根據經絡的循行分布,屬絡臟腑、聯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點等來確定疾病的經絡歸屬,從而選擇相應的經絡調治方法。 經絡辨證論治包括十二經辨證論治、奇經八脈辨證論治、絡脈辨證論治、經筋辨證論治、皮部辨證論治等內容。第三章詳細論述。 ... [詳細內容]
氣屬陽,血屬陰,二者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密切。氣為血帥,氣能生血,氣能攝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為氣舍,又為氣之母,無形之氣依附于有形之血,血能載氣運行。生理上的密切聯系也導致病理上的氣血同病。 ... [詳細內容]
臨床上有關血的病癥很多,一般分為血虛、血瘀和出血三類。 ?。ㄒ唬┭撟C 血虛指全身的血液不足或由于某種原因導致血對機體某些部位失于濡養而產生的病癥。多由生血不足、失血過多或心、肝、脾三臟對血的調節功能障礙引起。 ... [詳細內容]
氣的病癥分為虛、實兩大類。虛指氣之不足,表現為功能低下或衰退,有氣虛、氣陷之分。實,指氣之有余,表現為功能亢進或太過,有氣滯、氣逆之別。 (一)氣虛證 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重病、久病之后元氣耗傷,年老體弱元氣自衰而致。癥見神疲乏力,面色淡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自汗出,稍事活動則 ... [詳細內容]
氣血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對機體起著濡養臟腑、抗御外邪、調節平衡的重要作用。氣血旺盛,正常運行則體魄健壯,抗病力強。氣血虧虛或運行不暢則體質衰弱,抗病力差;氣血逆亂則百病叢生;氣血絕盡則精神散失,形體消亡。人體的一切組織、臟腑只有靠氣的推動和血的營養,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 [詳細內容]
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其病多實,以氣郁陽亢、風火上逆之證為主。每由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此外,由于肝藏血,開竅于目,主一身之筋,故目疾、筋病和婦女月經異常也往往與肝有關。癥見脅肋脹痛,噯氣呃逆,頭暈目眩,肢體拘攣、抽搐,婦女月經不調等。 ... [詳細內容]
膽附于肝,儲存膽汁,在肝的疏泄功能支配下得以調節,故膽病與肝病常常相互影響。肝氣郁結可以影響膽汁的疏泄,引起黃疸、口苦、嘔吐苦水;膽汁的郁積也可以導致肝失條達,出現頭暈、目眩,胸脅疼痛,心煩不眠,口苦等癥,二者臨床表現多有共同之處。由于肝與膽相表里,足少陽經脈絡肝,經別與心相通;足少陰經脈貫肝, ... [詳細內容]
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功能作用是主持諸氣,司一身之氣化,疏調水道,參與機體的水液代謝。上焦主宣發、敷布;中焦主受納、運化;下焦主分清別濁。大凡機體臟腑的功能活動,諸如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水液的代謝等,都賴其氣化作用而維持正常活動。因此,三焦的氣化功能實質上是概括了人體上、中、下三 ... [詳細內容]
腎藏精,主骨生髓,主納氣,開竅于耳和前后二陰。既主水又藏命門真火,故稱“水火之臟”。與機體的生長、發育關系最為密切,為“先天之本”。腎臟疾患以虛證為主,可分為腎陰虧虛和腎陽不足兩大類。 腎與膀胱相表里,足少陰經脈入肺中,絡心,貫隔;任脈、督脈、沖脈、帶脈均與腎相聯系;陰維脈、陰 脈均為足少 ... [詳細內容]
膀胱為津液之腑,主藏小便,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產生氣化作用,管理尿液的排泄。病變主要表現為小便異常。 由于膀胱與腎相表里,足少陰經脈絡膀胱;足太陽經別通于心;三焦主決瀆;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小腸分清別濁。故膀胱的辨證論治與腎、肺、脾、心、三焦、小腸均關系密切。 ... [詳細內容]
心為五臟六腑之主,開竅于舌,經脈通過目系與大腦相聯系。司神明、主血脈,是維持人體生命和精神思維活動的中心。 心包為心臟的外圍,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生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調治上代心用穴。心與心包的病癥以心臟、神態、血脈三方面為主。臨床上一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病、神經精神疾患、植物神 ... [詳細內容]
小腸與心相表里,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接闌門,與大腸相連。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食物中的精華,分清別濁,是胃腑降濁功能的繼續。病理變化與心、脾、胃、大腸關系密切。若小腸功能失調,主要導致清濁混淆、二便失常。小腸與心互為表里,如心熱下移小腸則尿血,小腸有熱亦可上逆于心而口舌生瘡。 ... [詳細內容]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代胃行其津液,其氣以升為順。脾統血,主四肢肌肉,故病變以運化失常、血不歸經及肢體病變為主。 (一)脾氣虛 脾氣虛則運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癥見食少納呆、腹脹、腸鳴,便溏或腹瀉,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氣虛下陷則伴久瀉、 ... [詳細內容]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以通降為順。與脾互為表里,共譽“后天之本”,為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胃的病癥多與飲食有關,還應包括腸道病變在內。凡飲食不潔或不節,饑飽失常,寒熱不當,辛辣刺激等因素,都足以影響胃的和降功能以致發生脘腹疼痛、惡心嘔吐、呃逆、噯腐吞酸、吐血、便血等癥。 ... [詳細內容]
大腸的病理變化與肺、脾、胃、小腸關系密切。因而調理大腸病理很重要。 ... [詳細內容]
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手少陰經脈上肺,足少陰脈入肺中,足厥陰經脈上注肺,胃之大絡絡肺,肺經起于中焦,與脾經交會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辨證論治與大腸、心、肝、腎、脾、胃的關系最為密切。 ... [詳細內容]
平衡陰陽是砭術作用之一,當人患疾病時,說明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 ... [詳細內容]
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處于氣血暢通、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在患病情況下,則氣血不暢、經絡壅滯、臟腑失調、陰陽失衡。砭術治療就是醫者通過操縱砭具在人的體表施以各種手法,以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調理疾病的目的。 ... [詳細內容]
今日介紹砭石的作用之一疏通經絡。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處于氣血暢通、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在患病情況下,則氣血不暢、經絡壅滯、臟腑失調、陰陽失衡。砭術的疏通經絡作用以刮法、擦法、熨法為最直接的操作手法。 ... [詳細內容]
砭術可以有效調理人體微循環,加速血液流動20%,從而促進人體陰陽平衡。 ... [詳細內容]
通常運用砭具,通過十六種砭術操作手法,在人體表面實施,達到一定的保健、養生和調理人體機能的作用。 ... [詳細內容]
擊法是砭石療法之一,在砭術十六法中可以說是常用的療法。擊法不僅可以通過刺激人體穴位,調理身體疾病,而在古代擊法則是多用于砭具,經過敲打,使之發出悅耳聲音。 ... [詳細內容]
砭術操作手法之守法,砭術(也叫砭石療法)是指利用具有能量的砭石作用于人體表,能夠起到醫療保健功用的一種外治法。守法是砭術手法是一種。 ... [詳細內容]
熨法是砭術十六法之一,砭術為砭石療法的簡稱。熨法常常用于人體局部關節傷寒所致的疼痛,具有活血化於,疏通經絡、溫陽祛寒的作用。 ... [詳細內容]
拔法的要領在于緩壓速拔,或緩刺速拔。這種作法的機理是當砭砧緩壓人體,或砭錐緩刺人體時,人體局部壓力增高,氣血向受壓區深部或四周流動。 ... [詳細內容]
滾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體體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壓力,并沿著經絡方向進行滾動的一種方法。 ... [詳細內容]
劃法是指用砭具沿著體表經絡方向劃動的一種方法。施行砭術劃法的工具是砭錐和帶有錐狀尖端的多功能砭板。 ... [詳細內容]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砭術就已作為一種保健、養生和調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 [詳細內容]
擦法是砭術十六法之一,也是行醫者最常用的操作手法之一,擦法是指用泗濱砭石在體表上進行摩擦的一種方法。 ... [詳細內容]
利用砭具(砭砧、砭棒、砭錐)連續地叩擊人體的砭術方法稱作叩法。 ... [詳細內容]
據《黃帝內經》記載,砭、針、灸、藥是我國四種獨立并存的醫術,砭起源于距今幾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東漢前逐漸消失,至今失傳已兩千年。砭術是針、灸、推拿、按摩以及“刮痧” 的前身,是用石制工具進行醫療保健. ... [詳細內容]
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藥理知識,每當身體不適時,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熱的石頭進行熱敷和刮拭,他們慢慢發現,一些特殊的石頭對于病痛頗有療效,于是逐漸總結為中醫的精華之一——砭術。 ... [詳細內容]
中醫傳統的砭術就是通過專業的人士,運用砭術十六法,以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調治疾病的目的。 ...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