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與三焦密切相關。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導源于臍下“腎間動氣”,關系著整個機體的氣化功能,特別對促進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有著很大的意義。絡穴在表里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之間起著聯絡、紐帶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點壓或點刺等手法在原穴上進行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可以和內調外,宣上導下砭石,通達一身之原氣,調節臟腑的各種機能,促使陰陽平衡。原穴不僅對本臟腑、本經脈的急、慢、虛、實證均有較好的調理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同時也對預防該經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和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起著重要的作用。
砭術使用點壓、滾或振法在絡穴進行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可以表里皆治,對表里二經的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均起作用。具體內容在本章第三節有詳述。在十五絡脈以外還有乳根穴,也叫虛里,被稱為胃之大絡。
原穴與絡穴配合調理同一證候的表里二經癥狀應用廣泛,例如外感又患便秘,以肺經原穴太淵配大腸經的絡穴偏歷或大腸經原穴合谷配肺經絡穴列缺宣肺止咳、疏通腸道。肝郁化火而致膽之相火亢盛,出現煩躁、口苦、胸脅苦滿等,選肝經原穴太沖配膽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穴光明或膽經原穴丘墟配肝經的絡穴蠡溝疏泄肝膽之郁火。關于表里經原絡配穴組合中原穴與絡穴的選擇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按表里經脈病變之先后次序定原絡。例如手太陰肺經先病,出現咳嗽、喘息、氣急、胸悶等肺部癥狀,繼而又見腹瀉或便秘手陽明大腸經癥候,就以手太陰之原穴太淵配手陽明之絡穴偏歷;反之,若大腸經先病,肺經后病,則應以手陽明之原穴合谷配手太陰之絡穴列缺。二是以表里經脈病變的主次輕重定原絡,也叫:“主客配穴法”。即以主要病經的原穴配次要病經的絡穴。例如病變以肺經為主,癥見咳嗽、喘息、氣急、胸悶、咽痛,伴輕微發熱、頭痛等,就以肺經之原穴太淵為主,配大腸經之絡穴偏歷為客;反之,若病以大腸經為主,癥見發熱、頭項強痛、鼻塞、大便失調,伴輕度咳嗽,則應以手陽明之原穴合谷為主,配手太陰之絡穴列缺為客。十二經原穴、絡穴列表如下
十二經脈原穴、絡穴表
經脈名稱 |
原 穴 |
絡 穴 |
手太陰肺經 |
太 淵 |
列 缺 |
手厥陰心包經 |
大 陵 |
內 關 |
手少陰心經 |
神 門 |
通 里 |
足太陰脾經 |
太 白 |
公 孫 |
足厥陰肝經 |
太 沖 |
蠡 溝 |
足少陰腎經 |
太 溪 |
大 鐘 |
手陽明大腸經 |
合 谷 |
偏 歷 |
手少陽三焦經 |
陽 池 |
外 關 |
手太陽小腸經 |
腕 骨 |
支 正 |
足陽明胃經 |
沖 陽 |
豐 隆 |
足少陽膽經 |
丘 墟 |
光 明 |
足太陽膀胱經 |
京 骨 |
飛 揚 |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術 原穴 絡穴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