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第二級的主要分支是十五大絡(稱十五絡脈),共28條,猶如二級較粗的管道。
屬于第三級的分支是從大絡分出的無數的細小分支,它們分布在每一個臟腑砭石,器官和組織的內外,還分布在肌肉皮膚之中,稱為孫絡。古籍中稱三百六十五絡。實際上是數也數不清的遍布全身內外的網絡系統。經脈、絡脈把全身各部分聯絡成一個整體。
經脈在體表有許多反應點,這些點稱為腧穴或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穴位聯系經脈,經脈又聯系著五臟六腑、五官、五體……。因此刺激了穴位就能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體內各部分的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調節各臟腑的虛實。所以學習針灸首先就應學習經絡和腧穴,這是基礎。掌握了針刺和灸療的方法,猶如投槍,腧穴就是靶子。
中醫對人體經絡的認識是較好的,即使有的傳統醫學也有類似的認識,但都遠不如中國經絡理論這樣系統和完整,指導意義這樣大。這是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東方哲學的博大精深,密不可分的。
這種刺激穴位(針刺或灸、按、彈……),可以產生走竄,流水,電擊,蟻行的氣行現象是古人發現經絡的重要依據。日常我們彈肘部(小海穴)麻筋,可以有麻脹感傳到小指端,這條線即是小腸經的一部分。
另外,古人還發現有許多疾病,可以出現一致的上下相連,內外相應的病癥。例如:心臟有病常心前區痛,并串連到左臂內側痛。《素問》就記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認為是心經氣血運行異常。現今調理冠心病常采用活血通絡藥即是源于此。針刺相應穴位
也可以調理心痛,內關就是常用穴。
古人還發現穴位有一定的主治。如合谷治牙痛,而其上下的穴也有類似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聯系起來形成線的概念。
經絡理論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先賢,深入實踐觀察和臨床調理的結果。對經絡的認識還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表現在經絡的命名,臟腑屬絡關系,與五行的聯系,與四時陰陽變化的關系等多方面。因此在學習經絡理論時,還應了解中醫臟腑理論和陰陽五行學說。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經絡 經脈 穴位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